商誉减值说的是啥?

2019-01-09 来源:东海证券

      近期“商誉及其减值”,一下子成为证券市场的一个热门话题!

      面对A股“商誉”这个新的堰塞湖,在年报的当口正越来越被重视——包括证监会对于IPO的窗口指导意见、对于上市公司商誉问题的部门规章、交易所对于商誉问题的重点强调,以及财政部专家委员的意见,都被媒体反复倒腾。

      商誉是个啥?

      商誉=购买公允价格-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通俗讲,商誉是通过企业溢价并购产生的,是基于购买时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与账面资产价值差额形成的购买成本。

      有统计称,A股上市公司在2015年和2016年间大并购期。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A股共有超过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积累了巨额商誉1.45万亿,商誉净资占比达到3.7%。创业板的商誉规模占比净资产最大,约为19%,其次是中小板约11%,主板大约2.5%。至少有超过50家公司在2018年度业绩预告中提示公司存在商誉减值风险。有些上市公司,商誉占到资产总额的60%甚至70%,大大高过净资产,埋下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按照并购的一般承诺,2016年前的集中并购即将陆续结束三年业绩承诺期,大量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也箭在弦上,仅2017年度实际发生的商誉减值,保守统计超过360亿。有研究机构分析预测,在并购业绩承诺期结束后,被收购标的业绩普遍下滑30%以上。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8年4月,坚瑞沃能(300116.SZ)在2017年年报中,对两年前以52亿元价格并购的沃特玛锂电企业,计提了46亿元商誉资产减值计提——若参照收购前坚瑞沃能每年约2000万元的盈利经营业绩,这46亿元,需要230年才能收回来。

      上面的例子能说明,上市公司选择这么做的目的。如果选择在一年或两年内,一次或两次把商誉减值全部减掉,选择一次性多亏一点,此后数年都可以甩掉财务包袱,维持业绩会轻松很多。尤其是对那些高新技术企业,积累的商誉金额较大,如果采取摊销的方式则未来多年无法盈利,因此他们更赞成现行的商誉减值。

      但选择一次性对商誉计提大量减值,实施报表“洗大澡”行为,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如果对商誉后续会计处理,由减值测试改强制摊销,好处是会对并购后上市公司形成一个摊销的利润冲减压力,防止上市公司在并购之时,不计代价去收购兼并,从而形成天价商誉。这样还可以平滑的方式,拆解到未来若干年里,防止以剧烈的方式来消化商誉的减值风险。

      不管是“减值”还是“摊销”,这需要财政部的协调一致,提出的新的减值方法,在会计规则中进行明确和细化。在此,提示投资者睁大眼睛关注年报的披露信息。在财政部还没有最新细则出来前,企业应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现行要求对商誉做好相关会计处理。


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调查

您对网站提供的内容和浏览体验是:

您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是:

还可以输入300字符/汉字

您的称呼

联系方式(电话、QQ、微信或邮件)


查看满意度

满意度调查

返回参与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