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投教基地走进黄平县四里八乡——投教智力扶贫项目调研纪行(上)
2023-07-25 14:16:10 来源:东海证券 作者:杨润曦
●仅以此文表达对黄平县乡村振兴局为东海证券投教基地智力帮扶调研工作支持的感谢。
第一次遇到地铁2号线到达浦东机场后要等候指令开门,为此车长广播道歉了两次,等了差不多五分钟才打开车门。等我手机上匆忙下载完南方航空APP时,此时网络办票已关闭。奔向办票大厅,从国内出发一直奔向国际出发,才发现找错了办票柜台,急忙返回,冲向晚点办票柜台,小姐姐接过身份证,平静地说“不能办票了,航班系统已关闭。”前后只差2分钟,此时离正点起飞还有43分钟。改签后要再等两个半小时,才能搭乘最近的一趟航班,正点到达龙洞堡机场也到下午五点了,提前和同伴一起预约的车也错过了。行程计划是预先安排好的,今晚无论如何要赶到黄平县,确保出席明天的活动。人生路不熟,离此行的目的地一百多公里看似不算太长的距离,只能反复在网上查找出行方案,着实费了不少功夫。
差不多三个小时的飞行,因为天气晴朗,不时看看窗外的白云,云朵下的大地、城市、村庄、田野、山栾、河道,尽收眼底。每次旅行从空中俯瞰大地时,总有一种妄想,人类不过是地球上芸芸众生中并不特别起眼的一群,为什么总是纷争不断?如果真有上帝,世界上所有自以为了不起的成就,都不过是苍茫大地的一粒尘埃,浮云中透过的一抹微光,合乎天道才是自然法则,原生态才是她最美的样子。
飞机快要降落前,云层中有了雨,舷窗外雨水贴着外层玻璃上半部,横向丝滑般流过,带着大洋水汽淡淡的味道。
(贵州龙洞堡机场降落前俯瞰贵阳市近郊)
出了机场直奔出租车,雨越下越大,大约十五分钟赶到汽车客运总站,进入车站售票厅,迅速在售票机上购完票,进入站台来到一辆中巴车上,找了一个最后的位置坐下,加上司机和两个小孩共16人。从上海出发到贵阳,我一路上带着口罩,在这个乘客不多的巴士上,看上去有点另类。
从地理位置上看,黄平县在贵阳的东北方向,新州镇是县政府机关所在地,距离贵阳不算太远,高速公路直达。这里的旧州古镇,兴起于春秋时期的且兰国,历史上这里应该是交通要冲,商贾云集的经济发达之地,附近有个小机场——凯里机场,因为没有上海的直航,乘航班并不方便。因为一直下雨,车速并不快,2小时后到达黄平县车站已是晚上8点多了,巴士相比约出租车三四百元的费用还是便宜了不少。从车站步行15分钟到了预订的明达酒店,隔马路对面就是县政府,看上去这算是县城里最好的酒店了。
第一次到贵州,已是十五年前了。那次,朋友开车陪我去了黄果树大瀑布,在市里吃了一顿全菌大餐,除此外,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自媒体上偶尔会看到一些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猖獗的人口贩子、地方平台债务问题等信息。当今信息化世界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里时,是建立了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中心和中国“天眼”。
第二天早上七点钟,走出酒店,沿着马路更清晰的看了一下这个小城面貌。和大城市的喧闹不同,7:30了,街上人很少。来到一个叫“聚龙湾”的社区,大约是这里的豪宅了。和多数城市一样,高楼是财富实力的象征,也许是传统民居生活环境太差的原因,传统少数民族的建筑周围已很少看到了。
(黄平县县城新的居住区一角)
县政府大楼无疑是这里最重要的建筑群,看上去比较新,主体还是现代混凝土结构,加了重檐飞阁的造型,点缀了一下民族特色,这里是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的办公场所。前面是一个宽阔的广场,通过两座仿石拱桥延伸到马路上,四周有六根浮雕立柱,看上去像红砂岩,上面有反映苗族人生活的浮雕。
(黄平县县政府大楼)
早餐后,乡村振兴局的顾业军先生,按时到达宾馆接我们到局里的会议室,科教、文旅、农业、镇政府、工业园区的领导干部陆续应邀来到会场。主场培训课,我讲了防范非法集资活动和全面注册制IPO改革的意义两个主题报告,大约讲了1小时10分钟。从大家关注的眼神中,我读到了满意的反馈。围绕后续项目的交流,各位领导分别汇报了对口部门的项目需求,从图书馆建设、教育帮扶、药材种植基地、养牛基地、特色白酒项目、文化旅游基础建设等,政府规划和支持发展的项目有很多,投资从十几万到上亿的有32项,公益项目和投资类项目都有,资金需求还是比较大的。黄平县人口40万,算不上大县,没有当家的大企业,有些资源型的项目比如太子参产业、肉牛养殖场、还有贵州有名气的酿酒业等都缺乏融资渠道做大做强,地方财政困难肯定不少,如果能做成一家上市公司,会解决不少财政问题。
(在黄平县乡村振兴局开办讲座)
中午,雨又下了起来,在政府招待所“江西会馆”厅安排了简单的午餐。计划中局里的大领导要和考查组一起吃中饭并安排简短交流,因一直在会中脱不开身未能参加。负责接待我们的是王成军副局长,也只是匆忙吃了一小碗米饭,忙不迭道歉说马上要赶往州政府去参加下午的联合检查活动。会议多、接待多、各级检查多,基层工作事无巨细,每天都是这样忙忙碌碌的。
接下来的主要行程,就是要实地考察几个项目,局里为此次考察活动安排了专车,由顾业军先生全程陪同和引导。
第一站来到谷陇镇,全镇有近8万人,占全县五分之一的人口,距离县城大约1小时车程。出发时雨过天晴,一路空气透明如镜,青山远黛,近水含烟。一行人来到了谷陇最大的苗族集中居住区——大寨村,考察一个非遗芦笙项目的实施进展。文旅局的潘淑芬副局长,带着大家参观了建设中的展厅,苗族传统服装、银制饰品和民间收集的旧藏,村里为落实这个项目在大寨村的廊桥入口处,提供了一栋四层小楼,一楼做展示厅,二楼做培训场所。
(文旅局潘淑芬副局长介绍非遗项目基地建设情况)
在廊桥上,我们见到了五位穿着干净整洁的苗族老人,真是喜出望外。几位老者看上去都有七十岁以上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潘副局长说,传统苗家人都有唱歌的天赋。在我们的热情邀请下,同意我录一段他们演唱的视频,还即兴歌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恰在此时,忽然下起了大雨,这样我们在廊桥上也顺势多待了一会儿,老人们的表演持续了有近半个小时。虽说一句也没听懂,还是被悠扬歌声和专注的表演所打动,这就是传统艺术的魅力,听过了、看过了、感受到了。
(谷陇镇大寨村的廊桥)
(在大寨村廊桥上偶遇即兴演唱苗族民歌的歌者)
在谷陇,有一个被誉为世界最大的民族芦笙会——“谷陇927”,海内海外每年都有几万人自发加入进来,最多时有十万之众,苗家人都是盛装出游,场面震撼。这里还有苗家最具有挑战和观赏性的“斗牛”,都是谷陇最有名的民俗活动。
在黄平县苗岭社区,谷陇镇第二小学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就读学生多达600人,附近还有一所差不多规模的初中。这个小学在建校初期,东海透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助过一间音乐舞蹈教室,顺便回访一下使用情况。因为假期停课,几经联系才得以进入校园,教务处雷主任赶到学校,热情接待了大家。
从舞蹈教室走出来,回望这座碧天白云下的洁净校园和周边一排排整齐的新苗岭社区,当地政府为苗家人用心做了不少的大事。陪同我们的顾先生,也是苗族,他在基层政府工作了二十多年,我问他苗家人和汉族人在观念上最大的区别点在哪里?他略微迟疑了一下说,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苗家人勤劳、真诚、乐观,能够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传说苗家人是蚩尤的后代,从黄河流域的山东迁徙到今天的湘西、贵州一带定居,和汉族人一样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根脉同源。
办好学校是百年大计,脱贫攻坚要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安居乐业的问题,基础教育和智力帮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
(谷陇镇第二小学教务处雷主任陪同考察组参观校园)
在谷陇镇,我们见到了年轻的副镇长李青龙, 雨还在下个不停,一辆SUV引导我们来到一块庄稼地,这是一小片罩着防护网的谷子地,原来这是一个“糯谷”新品种的优选试验田。谷子是华夏先民最早驯化的农作物,直到明初都是中国人的基本粮食。谷陇的谷子米粒小、富含硒、口感糯,是优质品种。这个实验田就是将选育出的品种试种成功后再给其他农户扩大播种。这位被称为致富带头人的农民就是潘峰,从事农业二十余年,注册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先后筛选培育了9个品种并试种成功,是位农业实干家。他不仅从其他农户家留转土地扩大种植,还自办了谷物加工车间,为其他农户提供加工销售服务,提升村民种植谷物的投入回报。
(致富带头人潘峰谈他的“糯谷”新品种培育和谷系列产品的综合加工增收计划)
后来,我们又去看了村里的肉牛养殖场,圈养着一百多头牛,是广东佛山市东西部协作支持项目,共覆盖贫困户420户1756人。肉牛是黄平县推出的“高粱——白酒——肉牛”大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并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下午六点多钟,杨局长终于忙完了应酬来和我们见面,随行的还有乡村振兴局前任唐局长,东海也是最早和他结缘,在其任上曾经做过很多富民项目,现在已经是县政协副主席了。
结束当天考察后回程,在半道上的一个农家乐——好家苑,品尝了当地最有名的“庵汤”,它独特的滋味需要食客亲自去品尝。这里位于凯里机场的航路上,可以看到降落的飞机,夕阳下天空如水洗过一般湛蓝,山峦翠绿,一座座民居点缀其间,风景如画。
(夕阳下的乡村农家乐远眺,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