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步伐 世界证券史

一张精美西式老股票背后的音乐故事

1602489473984747.jpg

中华乐社股份有限公司(China Music Company Limited)于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发行的公司股票。

这是一张非常精美的股票,风格上有别于我们之前展示过的一些中国老股票,它绘画设计西化,充满着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元素,在最上面中心位置处是一种古老的西方乐器,它叫里拉琴。

里拉琴(Lyre),又名莱雅琴,与诗歌Lyric同源,它是西方最早的拨弦乐器,也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音乐的象征。其形象端庄优美,因此也常被作为乐徽使用。股票右上角的税票上盖的正是以里拉琴为原形的公司印章,独具一格。

从老股票看,借助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设计,更借助西方音乐复兴象征的里拉琴,寓意的正是创始人想要复兴中华音乐艺术的美好愿望和决心。

这个人便是中华乐社的创始人兼总经理——柯政和,它更是著名的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柯政和,原名柯丁丑,字安士,1890年出生于台湾台南县盐水镇。其家境贫寒,自幼丧母。

柯先生年幼时先后到两个日本人家中做童工,因其聪明勤快,深得主人的喜欢,不但送他上小学念书,还经常为其补习功课。所以,柯先生并未因为家境贫寒而缺失了早期的启蒙教育。

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因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就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日本政府为巩固其殖民统治,实施了殖民教育,将日本明治维新后新式和西化的教育体系引入台湾,并招聘日本教师到台湾教学。

1904年柯先生进入盐水县公立国语学校学习,1907年考入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在校期间,柯先生展现了其出色的音乐才能。1911年,其获得公费赴日深造的机会,进入日本东京音乐学校预科,第二年转入该校师范科学习。

在汪知亭的《台湾教育史料新编》中有此论述:“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艺能科,虽然每周上课时数不多,惟学校当局刻意提倡,一则聘请良师指导,一则鼓励学生课余参加艺能活动,若有杰出表现者,往往以公费资助赴日深造,例如张福兴、柯丁丑之进修音乐,黄土水之习雕刻即是,因而成绩卓著。”

1915年,柯先生从日本东京音乐学校毕业后返回台湾,并在母校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任音乐教员。同时任教的还有台湾音乐教育家张福兴以及其他一些日籍音乐教师。

1919年,柯先生再度赴日,入东京上智大学文学科学习,并在学习期间与一位日本贵族女子冈本巴结婚。1922年,为了回归音乐,其从上智大学退学,偕夫人回国,定居北京。

1923年10月,柯先生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音乐讲师(后升教授),并更名“柯政和”,正式开启他为中国音乐建设事业忙碌奔走的生涯。

音乐教育,小之影响于个人身心,大之关系于民族性情,盖国民志操之修养,与美感之养成,胥赖于此。

 ——柯政和

辛亥革命后,尽管连年政治动荡、经济萧条,但在“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新式教育的发展愈加迅速。1912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实行“美感教育”,确立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92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模仿美国实行六三三四学制,进行全面的学制改革。与此同时,音乐在学校课程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柯政和作为美感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和其他众多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一样,开始投入到中国音乐教育和普及事业中。

柯政和不但精通钢琴、小提琴、曼陀林等乐器,还会声乐,而且在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方面也很有造诣,可谓“全能音乐家”。他不但担任多课程的教学工作,还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与教材的建设,亲自编写师范音乐教材和中小学音乐教材,如《音乐通论》、《音乐史》、《音乐教学法》、《初小模范音乐教科书》等,同时也编写和编译了空前之多的钢琴、小提琴及唱歌这些音乐表演方面的教材。

随着编写音乐教材和书籍的数量增多,普通的出版社对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排版印刷工作难以胜任。于是1928年,柯政和在北京王府井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音乐类书籍、教材出版的音乐出版社——中华乐社。中华乐社创办以后,柯政和的大量中小学、师范类音乐教材以及其他音乐编译书籍都是通过此出版社出版。目前很多书仍能在古籍书中找到。

同时柯先生还帮助其他音乐家、文学家出版书籍、文章。除此之外,中华乐社还经营乐器、唱片、唱机等音乐相关商品。

微信图片_20201012155722.png

图|中华乐社出版音乐书谱目录

1602489634889583.jpg

图|中华乐社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反面

关于中华乐社股份有限公司的具体资料,如股东、董事会、总股本、发起经过、经营状况等,我们无从搜得。惟有老股票上记载的一些零星信息:公司股票签发于1928年9月1日,董事长艾华,总经理柯政和,每股银洋50元,股本分四期支付等。从现存的出版物看,1936年之后,中华乐社开始暂停出版工作,原因未知。

个人对于各种艺术如没有相当的知识便难于欣赏,但音乐与别的艺术不同,各阶级的人都可以欣赏适合于他们的音乐,文明人会欣赏文明的音乐,野蛮人也会欣赏幼稚的音乐。……婴儿喜欢听母亲唱的催眠歌,不会念书的小孩也会唱歌,在感觉很纯的时代,人人对音乐既有这样敏锐的感觉力,可见爱好音乐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

——柯政和 

除了教育和出版工作,柯政和非常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柯先生多次在师大发起和组织音乐会,他不仅自己登台表演,而且还邀请北京和外国音乐名家共同参与,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学生的音乐生活。

1926年,在柯政和的帮助和扶持下,北师大西乐社成立。在《发起师大西乐社缘起》一文中开首便有这样的文字:“我们学校因为有这么一位废寝忘餐的柯政和先生的提倡,好像一些久已枯萎的心灵里,骤然得着甘露的浸润,都渐渐地活跃起来了,于是对于西乐发生浓厚的兴趣的人,一天多似一天。” 可见柯政和在北师大西乐社的成立中所起的作用。

作为对学生团体“西乐社”的拓展和深入,柯政和、刘天华等师大教师,继而在北京创办了面向社会的以“研究、提倡、普及音乐”为宗旨的北京爱美乐社。除了柯政和、刘天华,艾华(即后来中华乐社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等,爱美乐社的发起人还有李惠年及汪德昭夫妇、韩权华等“西乐社”的老成员。爱美乐社还成立了具有社会性质的音乐教育机构——爱美乐社音乐学校。

1927年6月25日下午,在北京协和医院礼堂举办了爱美乐社首场音乐会。该音乐会上的演奏人员都是外籍音乐人士,曲目也都是西方音乐作品。

同时,爱美乐社的社刊《新乐潮》于1927年6月创刊,主要以介绍和普及西方音乐知识为侧重,共出版了10期,于1928年7月停刊。柯政和先生在此刊物上共发表40余篇著作。在《新乐潮》第一期上,刊载了《爱美乐社缘起》一文,文中说:“古代的国乐多数都失传了,近世的西乐输入还很少......因此我们在音乐的企图上不得不以西乐为起点了。”

西乐虽然是起点,却不是终点。柯政和和刘天华等人意识到国乐传承和改革的重要意义,紧接着于1927年在北京创立了国乐改进社,以“提倡国乐,改进国乐,发扬国乐”为宗旨。1928年1月12日,由爱美乐社和国乐改进社共同推出“国乐改进社首次演奏会”,刘天华先生在该演奏会上表演了二胡独奏和琵琶独奏等多个曲目。

爱美乐社和国乐改进社的创立对于当时的社会音乐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柯政和等人为北京乃至全中国的音乐教育和普及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带来了美的胜境。


音乐对于人类精神的作用,有一种伟大的势力,利用这种势力来锻炼心身,涵养人格,以达到善美的境地,这就是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真是陶化心灵的利器,不是冰冷的科学,也不是供人消遣的乐品。

——柯政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作为美育的社会音乐事业全面停滞下来。

在政治立场上支持日方的柯政和,担任日本华北统治区之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第一任系主任,并任该校秘书兼训导长、东亚文化协议会评议员。不久,在随后的汪精卫日伪政权时期,柯又担任华北政务委员会辖下的北京特别市(一度改为北平)事务次长等职,专司北京的教育文化之事务工作。

1940年底,在日本外务省、汪伪政府赞助下,几大反动刊物共同主办悬赏征求《保卫东亚之歌》的活动,歌词以“东亚民族联合起来,保卫东亚,共同奋斗前进”为题材。经过征集和评选,最终选定了高天栖的作词。而作曲部分,则是由汪伪政府钦点委托给了柯政和。

《保卫东亚之歌》词曲创作完成后,日伪反动当局将其做了最大范围内的推广,试图美化日帝的侵略本质,以达到其奴化教育的反动目的。

只有纯粹的音乐是无国界的,一旦音乐和政治扯上了关系,这种音乐尤其是歌词,就被特定的阶级和反动统治者赋予了目的性和政治意图,那么它便成了一把刀,深深地刺向了中华民族的先觉们。柯政和从小的生活环境、教育同化和留学经历甚至婚姻生活都深深地刻上了日本的印痕,加之艺术家特有的感性和在政治上不切实际的美好幻念,决定了其在后人眼中无法掩盖的错误的民族立场。从其为自己改名“柯政和”可见一般。

1945年,抗战胜利后,柯政和被以汉奸罪提起公诉并入狱。

1946年,在由台籍人士组成的台湾光复致敬团前往中国大陆斡旋后,柯政和得以特例出狱,并回北京师范大学继续任教。虽然在音乐界没有太大影响力,但其依然从事着音乐工作,编译大量外国教材,还编写了《简明音乐辞典》(1953年北京新音乐书店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柯政和再度因汉奸身分遭到公审,并被遣送到宁夏银川,直至1973年病逝。

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调查

您对网站提供的内容和浏览体验是:

您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是:

还可以输入300字符/汉字

您的称呼

联系方式(电话、QQ、微信或邮件)


查看满意度

满意度调查

返回参与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