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一线监管员的日常工作是咋样的
2018-01-22 13:13:26 来源:东海证券 作者: 证券时报记者 王一鸣
监管前移,让交易所承担更多的一线监管职能,已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监管格局演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之发生变化的除了资本市场的生态,在交易所内部,建立在信披直通车基础上的“刨根问底”式监管的实行无疑也对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的监管员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每天8点半就到岗的监管一部的监管员们,上午处理其他案头工作,下午3点半开始查看公告,晚上七八点下班是常态,遇到特殊公告而守到半夜甚至凌晨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有些公司的公告可能在傍晚甚至更晚的时间披露,而且越晚的公告出现问题的概率越高。遇到有问题的公告监管员要很快判断并作出决定。”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的某行业小组组长阿南(化名)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涉及重大信息或资产重组的公告披露后,可能会对公司股价产生影响,这便需要交易所第一时间进行事中监管,公告披露当晚交易所对有问题的公司发问询函,公司需要在回复问询函之后再复牌交易,避免投资者受误导而产生不当交易。
“我们的工作性质要求时效性,同时必须给出解决方案。”行业小组成员、监管一部的监管员小鱼(化名)告诉记者。
在所有问询函中,最引起资本市场关注的莫过于对上市公司的重组问询,由于重组涵盖了行业、法律、会计等诸多方面,“刨根问底”式的监管在重组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明显。
据了解,为防止“忽悠式”重组或信披直通车制度下重组信息披露不充分不透明而影响投资者判断,产生误导性交易,上交所便建立了“交易所的事后问询”机制,即上市公司重组预案披露以后,公司股票停牌,由交易所进行事后问询,上市公司予以回复,在确认没有问题以后,再复牌交易。整个过程一般在十个交易日内完成。
记者曾跟随阿南所带领的小组,参加了对某从事半导体业务的上市公司的重组预案进行的讨论,以确定交易所最终向公司提交的问询函内容。在该案例中被关注的点主要在于:一,是否存在规避借壳;二,公司是否借本次重组来完成业绩承诺等。在研讨过程中,行业、会计、法律等小组成员均从各自专业角度提出了分析和疑问,最终形成了一份完整的问询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该重组预案讨论会议大约只持续了40分钟,背后则是参与的监管员先研究公司公告,结合该公司之前一段时间信披情况、股价走势、股东减持、资本运作等情况,再从行业、会计、法律等专业角度分析讨论,最终形成问询函,形成对上市公司信披内容的监管。
事实上,公告审核是监管员基础性的工作之一,在工作量中占比并不高。监管员的工作还包括在公告审核上进行提炼的各种专题研究报告:一类是行业监管的报告,比如国家对于某行业出了重要的行业政策,监管员需要短期内分析出对公司、行业和监管的影响;或者市场关注高的行业分析报告等。另一类报告是总结监管中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做一些专题分析,最终形成政策建议或者工作总结等。
“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公司情况的重要渠道,真实完整是最基本的原则。在目前散户居多的市场环境中,风险识别能力较低,存在羊群效应。”阿南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通过高质量信息披露,既使投资者能够在信息完整的环境中实施有效的投资决策,也能做到信息充分披露下的买者自负。”
注:2016年初,上交所在信息披露监管中,首次提出“刨根问底”式监管,至今已实践两年。“刨根问底”,本意是指认真盘究查问,弄清根底原由。这个带有强烈主动探究意味的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交所公司监管的语境中,它浓缩了上交所信息披露监管转型的要义——把督促义务人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履行信披义务落到实处,把信披效能最大化落到实处,把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落到实处。两年来,上交所发出问询函近1400份,涉及630余家上市公司,督促公司发布各类补充、更正类公告近2000份。一场强化上市公司信披一线监管的调整和转型,已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