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局外投资系列之—–––中国第一家银行
2019-10-09你所知道的招商局,它是一家业务多元化的综合性国有企业集团,三大核心产业覆盖交通、金融和地产,旗下带招商字样的A股上市公司就有招商轮船(601872)、招商公路(001965)、招商银行(600036)、招商证券(600999)、招商蛇口(001979,前“招商地产”)等。然而,你可能未曾知道的招商局,它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经历了一次百花齐放的辉煌。由于官督商办的性质,在洋务运动兴起的年代,招商局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国家投资公司的角色,投资了一大批局外企业,创造了多个第一,为中国近代经济以及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今天,就来讲讲招商局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鸦片战争后,英、法、德、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开始在中国开设银行,最早的是1847年在上海设立的英国丽如银行。外国银行在中国的设立,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市场,并通过大量贷款,逐渐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这大大刺激了中国人自办银行的意图。
1876年3月18日《申报》第一页。报道了广东巨商唐景星(即唐廷枢:清洋务运动代表)和福建巡抚丁雨生两人,拟在中国召集股份设一大银行。当时,《申报》竭力鼓吹国人自办银行的主张,认为这将大大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在上海外滩的万国博览建筑群中,今中山东一路6号原是一幢东印度风格的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就是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地。而这已经离外商在中国设立银行半个世纪。
通商银行从成立到上海解放,共有五十二年的历史,经历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蒋介石国民政府三个历史时期。它的掌权人物,早期是大买办官僚盛宣怀,中期是买办资产阶级傅筱庵,后期是大流氓资产阶级杜月笙。
• 早期(1897-1911)
1896年,时任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总办、“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的盛宣怀奏请设立中国银行,“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所拟章程中定名为“中国通商银行”,英文名初为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1912年改为Commercial Bank of China。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5月设立,银行资本500万两,先收半数,于1898年收足。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分别投资80万两和20万两,占实收资本(250万两)的40%,成为该行最大的股东。盛宣怀名下包括其本人和代其他官僚如李鸿章等的投资达七十三万两,其余股东多为官僚和买办,总董为张振勋、叶成忠、严信厚、杨文骏、刘学洵、严滢、朱葆三等9人,由盛宣怀指派。总行设立于上海,并在香港、广州、天津、镇江、北京、汉口、九江等地设立了分行。其运作完全以西方银行为蓝本,更聘用汇丰银行的大班美德伦为首席洋经理,账册、簿据等全部用英文记载,试图打进西方银行的行列,亦因为如此背景,它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家现代化银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通商银行在上海发行的流通钞票,引自《银流票汇—中国早期银行业与香港》。中国通商银行在创办之初就获得了钞票发行权,发行银两和银圆两种钞票,为中国最早的银行券,一面是英文,一面是中文,中文一面印有“中国通商银行钞票永远流通”和“只认票不认人”的字样。钞票从英国订制,印刷精美。
清政府时期通商银行的业务不可避免地具有明显的买办性和封建性,早期的存款主要来自于清政府的存款、官督商办企业的间歇资本以及各地关道和道台的待解款及少数买办、官僚的个人存款,同时放款户主要是外商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也有少数近代工业企业。然而好景不长,因八国联军入侵遭受焚烧抢掠,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伪造通商银行钞票引起挤兑风潮,通商银行损失巨大,不得不将已设立的分支行陆续裁撤。从1905年起得到部分铁路外债存款,业务才有了起色。
• 商办时期(1912-1935)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一向被盛宣怀把持的通商银行除保持发行钞票的权利外,其他特权基本丧失,和一般商办银行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拥有80万两股票的最大股东招商局,因辛亥革命期间江轮停航,营业锐减,股息官利无法发放,遂将所持通商银行股票先后于1911年和1912年作为股息尽数分派给股东。而电报局认购的20万两通商银行股票也早在1898年以股息形式派发给股东。这样,通商银行的股权分散至为数众多的商股股东手里,通商银行进入商办时期。同时,通商银行的当权人物也发生了大变化,从1919年开始,通商银行的主要权利落到了该行董事傅筱庵(宗耀)手中。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中国通商银行发行的股票。关于发行的原因股票上写的非常清楚:中国通商银行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招股兴办,二十三年(1897年)定股本规银500万两,分为5万股,每股100两,招股开办时先付银50两(共计250万两),给予息折。原计划待第二次续付银25两,第三次续付银25两(第二次和第三次续付须等总董议定日期后登报知会)之后,销毁原发息折另换新股票。因已发的息折票式(第一次股本)有两种,有所不便,故重新印制新股票并将利息表刊附股票之内,做一体更换。至此,这应该是中国通商银行存世最早的老股票,它继承了通商银行所发行的钞票样式——中英文双体,这在老股票中非常罕见。同时也可据此推断,通商银行的股本从开办之初起就只付了半数,之后再未补齐。
傅筱庵掌握通商银行大权以后,正处在军阀割据,混战不休的黑暗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政府财政枯竭,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借助于发行公债,并以公债作抵,向银行借款。傅筱庵积极投靠北洋军阀,又贪图厚利,大量滥放贷款,最后因为北洋政府的垮台而损失惨重。1927年,傅筱庵作为北洋军阀的忠实走狗被通缉,傅迫不得已,离开通商逃亡大连。1932年,经杜月笙、张啸林等人的疏通,国民党政府终于撤销了对傅筱庵的通缉,傅筱庵从大连回到上海。同时,杜、张以及曾任国民政府北伐军总司令部处长徐圣禅和军政部军需署署长朱耐寒等入股通商银行。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七月中国通商银行发行的股票。傅筱庵从大连回到上海以后,于1932年6月5日召开股东大会,决定资本改以元为单位。原资本总额500万两,实收资本250万两,按照每两一元四角折算,改为资本总额700万元,实收350万元,每股由100两折合140元,实收半数70元。同时,董事会改组,除傅筱庵、朱子奎、王心贯、孙衡甫、徐冠南、谢光甫等人外,增添徐圣禅、朱耐寒、张啸林、杜月笙等为董事。傅筱庵仍任董事长。
1935年初,上海发生了白银风潮,美帝国主义在纽约、伦敦大量收购白银,为了追求暴利,大量白银外流,引起通货紧缩,利率上升,物价惨跌,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工商业倒闭风潮。国民党四大家族借口“救济金融恐慌”,用充实官股股本的办法,从江浙财阀手里抢走了中国、交通两大银行,又唆使中央、中国、交通三行积聚大批通商、实业和四明三家银行的钞票,一次向三行兑现,造成挤兑危机。从而迫使三行不得不接受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控制。在四大家族的授意下,6月7日,通商银行召开董事会,由杜月笙出任董事长。1935年11月3日,国名党政府财政部宣布了施行“法币”的办法,规定:自本年十一月四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实行“白银国有”;原有发行权之银行即日停止发行。至此,通商银行的发行业务宣告终结。
• 官商合办(1935-1949)
1937年,国民党四大家族祭出大招,通过改组正式吞并了中国通商银行,虽然保留了原有商股,名为“官商合办”,但实权始终掌握在四大家族的代理人杜月笙手中。杜月笙上台后,为了迎合四大家族的需要,把银行的资本大部分用于承购国民政府发行的公债,甚至趁机大搞公债投机。并利用通商的资金对工商业广为投资,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全国工矿、贸易服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五月中国通商银行发行的股票。通过此次股票的发行,通商银行正式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资本额定为400万元,4万股,每股100元,将原有实收资本350万按15%折合商股525000元,另由国民党政府加入官股3475000元,以同额“复兴公债”抵充。杜镛(杜月笙)任董事长。该股为商股十股。
民国三十年(1940年)中国通商银行股票临时收据。清楚地记载了原来的旧股票是如何被低价折作新股的:收回旧股票12股,票面计840元,按财政部核定1.5折计新股126元。从1937年开始改组到1940年才开始交回旧股票更换新股票,想必商股是做了一些挣扎的。
中国通商银行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各类章程。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由于军费开支庞大,国民党反动政府执行无限制的通货膨胀和无限制物价高涨的政策。1944年,国民党官僚资本阴谋利用通货膨胀的机会,由杜月笙出面,企图将通商银行等“小三行”出售,化“官”为“私”。后因消息泄露,闹的满城风雨而流产。
通商银行的资本和积累陆续被国民党和四大家族及其代理人杜月笙之流以假公济私、巧取豪夺的方式吸吮殆尽。这个中国史上的第一家银行到上海解放前夕,除了一些房地产之外,只剩下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通商银行的官僚资本部分作为公股,对它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我国最早的公私合营银行之一。
中国通商银行1937年发行的股票反面。惊喜地发现在买卖受让栏记录了1951年解放后的一次股权转让。
• 后记
昔日招商局之通商银行,今日招商局之招商银行,虽未一脉相传,但却有着相同的血缘和基因。
招商银行港股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