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证券交易所风云录(上篇)
2019-06-04上期讲到,北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央政府批准的证券交易所,但它并不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是为了满足北洋政府大量发行债券的政治需要,所以它更多代表的是一种财政市场, 而不是资本市场。
相较而言,无论从民族产业发展底蕴还是其延续性,中国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历史应该以上海为代表。
• 上海证券交易所启蒙时期
1. 上海众业公所
上海证券市场发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洋商股票掮客公司成立的上海股份公所(Shanghai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股份公所按照英国1865年公司法,在香港正式申请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注册,同时更名为上海众业公所(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它是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远东各地洋商公司及外国在华所设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初期数量达50余种,交易十分活跃。
2. 茶会时期(1909-1911)
洋务运动后,中国兴起了一批民族企业,清末民初,上海华商证券交易市场开始萌芽,出现一些本国股票掮客,这类掮客大都另营他业,如茶商、钱商、皮货商等,而仅以证券买卖为副业。当时此类掮客为数不多,常以大新街福州路转角之“惠芳茶楼”为日常集会之地,是曰“茶会”。最初来茶会做股票交易的有何世葆、周韶笙、吴川如、孙子俞、方鹄巨、王向梅等商人。
3. 公会时期
到了民国肇基,茶会形式的股票交易日渐繁盛,同时随着政府公债发行激增,参与证券买卖的掮客日益增多,且多由副业转为专业。1914年,经农商部批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正式成立,设会所于二马路(今九江路)渭水坊,并附设证券买卖市场于内。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是茶会交易的延续,最初在茶会做股票交易的掮客大多也是公会的会员,相关制度也基本沿袭茶会。但其规模渐具,“集合有一定市场,交易有一定时间,买卖有一定办法,佣金有一定数额,上市证券多至二十余种,俨然已具交易所之雏形”。
• 上海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成立
1. 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
1916年冬,孙中山先生与沪商虞洽卿商议,正式具呈农商部,申办上海交易所,该交易所兼办证券和其他商品的交易,包括证券、华纱、金银、杂粮、皮毛五种。1917年2月,农商部仅批准证券交易一项。此后两年,上海交易所因证券物品两项分办合办问题,未得解决而停顿。而北京证券交易所忽然于1918年6月宣告成立。鉴于大势所趋,上海股票商业公会在范季美、孙铁卿、张慰如等人的发起下,组织交易所,并定名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
1920年5月20日,华商证券交易所举行股东创立大会,正式宣告成立,并推举范季美为理事长,张慰如为常务理事。同时,华商所经纪人成立了经纪人公会,推举何世葆为会长。资本金定位25万元,分为12500股,每股20元,分期缴付,先期缴纳四分之一,股份则由全体会员自由分认。
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十一年(1922年)发给股东第一届(1921年)官息清单。股东长豐盛(商号),持有710-717号股票,每号十股,共计80股(清单中使用了“苏州码子”:中国早期民间使用的“商业数字”),官息10%p.a.,每股0.45元。这仅为官息(即约定股息),红利估计更加不菲。事实上1921年,交易所的确是非常暴利的一个行业,不仅因为其丰厚的佣金收入,更因为当时交易所对本所股的投机炒作,以至于后来滥设交易所蔚然成风,终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信交风潮”事件。
1921年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第四十三号经纪人上海瑞祥股票公司的行情单。上面清楚的列示了当时在华商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证券种类和具体名称,主要分为公债、股票和期货,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在股票中除了银行类以及公用事业类等早期的民族企业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各类交易所的股票,甚至“本所股”,同时可以对这类交易所股票进行期货交易,即可以买空卖空,这是之后发生的“信交风潮”的直接诱因。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期货卖出通知书。
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工商部颁发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经纪人张拜言的执照。孔祥熙时任国民政府工商部长,张映欧为商业司司长。孔祥熙是旧中国“四大家族”代表之一,人称“聚敛之臣哈哈孔”,他不仅利用各种官办实业中饱私囊,也控制操纵证券市场,从公债交易中大发横财。
2.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由孙中山先生和虞洽卿提议的组建上海证券交易所一事,始于1916年,后孙中山先生南下广州组织军政府,受北洋政府通缉,因而被取消了上海证交所发起人的资格。关于拟议中的上海交易所证券和物品合办还是分办的问题,上海商界争执不休,1918年初,虞洽卿联合上海米业、纱业、金业、洋布业等人再次向农商部申请设立兼办证券和物品的交易所,并得到了上海总商会的支持,但农商部以“证券和物品,各国交易所通例,大抵分别经营”为由未予批准。
直至1919年3月,虞洽卿等上海证交所发起人再次致电北洋政府,力陈分办之艰难,坚持合办之议,同时对日商取引所(即证券交易所)予以谴责,认为“日人取引所既于去年11月开业,而我自办之交易所,仍日陷于日暮途穷之境,实乃上海商界之大损失,而国家之莫大耻辱也”。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政府农商部最终核准了上海合办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申请。1919年9月,正式定名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过10个月的筹办,于1920年7月1日正式营业,地址设在四川路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转角处的德士古大楼原址(四川路1号)。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THE CHARTERED STOCK & PRODUCE EXCHANGE, SHANGHAI, LTD.) 新屋(四川路一号)落成广告。信息量十足:1. 政府特许开办完全华商股本:之前被张謇等商人抨击有日商资本,这里有“此地无银”之嫌;2. 资本金500万元:分为10万股,每股50元,先收四分之一;3. 营业种类:证券、棉花、棉纱、粮食油类等;4: 理事长:虞洽卿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发行的股票。100股,5000元,民国九年(1920年)二月十五日注册,属于对股本认购款的补足。理事长:虞洽卿,常务理事:郭外峰,沈润挹。
• 信交风潮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自1920年7月建立以后,营业半年多便获纯利数十万元,折合年利润率高达80%,因为营业兴旺,利润丰厚,投机者认定交易所是有暴利可图的好地方,工商业者则认为交易所是集资融资的合适场所,于是各色人等蜂拥而至,社会游资趋之若鹜。
自1921年5月起,上海出现了中国人开办交易所的热潮,交易所数量逐日增多,各行各业竞相设立本行业的交易所,大至金、棉、丝、粮、油、酒、皮毛等,小至竹、木、纸、瓦、烛、皂等,有的行业竟连开数家交易所,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据统计,自1921年5月至12月,交易所在上海一地竟然设立了136家之多,仅11月一个月就新设了38家。这些交易所成立的目的主要就是投机,因此这期间证券市场上的主要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炒买炒卖各家交易所的股票。很快,滥设交易所的风气从上海迅速扩散到了其他城市。
如此狂热的投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泡沫”迟早要破灭。1921年冬,钱银业为资金安全计,开始收缩资金,抽紧银根,投机者措手不及,告贷无门,破产者十有八九,累及效应,先是股价大跌,后是交易所、信托公司大量倒闭,“信交风潮”由此破灭。
经过这次“信交风潮”上海留存下来的交易所只有6家,即较早成立而又相对规范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上海金业交易所、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和上海杂粮油饼交易所。